聚焦 观察 地方 资讯

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用产业造就乡村“点金石”

2021-11-08 10:02:55      来源:长江商报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

陕西汉中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肥沃的土地养活了秦岭的子孙,让汉中“汉人老家,鱼米之乡”的称号世代延续。

位于秦岭南麓的汉中城固县文川镇文西村,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膏腴之壤,正试图探索一条产业振兴的道路。

文西村村党委支部书记李春厚介绍,目前全村正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组织创办集体经济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用智慧打造产业,用产业造就乡村“点金石”。

稻鱼共生每亩收入提高至3000元

资料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聪明的老百姓便发明了“稻鱼共生”,每年春天,谷雨前后,农民把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鱼的活动对水稻有除草、松土、保肥施肥、促进肥料分解、利于水稻分蘖和根系发育、控制病虫害的作用,稻草又为鱼遮阴蔽日,让它们迅速“增肥”,实现双丰收。

稻鱼共生也让汉中“鱼米之乡”的称号名副其实。风吹稻田,金黄的稻谷掀起一层层的波浪,稻谷下方的水渠里,波光粼粼,偶尔鼓起小小的水泡,一尾小鱼探出水面,又窜入水底,迅捷游过。

李春厚说,目前基地稻田里主要养殖了鲤鱼、鲫鱼和鮰鱼,今年村里的水产养殖基地又新培育黄骨鱼鱼苗,预计明年3月可以加入稻田水中,到时候亩产收入将会提升更多。

黄骨鱼也叫黄辣丁,是常见的养殖鱼,这种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因此十分适合稻鱼共生的模式。

除此之外,文西村也和秦岭附近的大部分村落一样,坚持有机农业。虽然水稻有机种植不打农药,亩产量虽稍有下降,但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李春厚还说,以前每亩水稻收入不到2000元,如今加上稻鱼共生,每亩可提高到3000元以上。今年种植基地又新增了300亩水稻,总量达到450亩。

“守夜人”胡师傅

成排的沟渠边,一位村民正提着一只大桶,将细密的鱼饲料撒向沟里。李春厚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这位村民姓胡,目前是这片稻田的负责人。

胡师傅身型颀长,和大部分一生勤恳劳作的村民一样,精气神十足。胡师傅是本地人,在这里已经干了3个月,他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他已经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

“以前都是在外地打零工,”胡师傅说,“年纪大了也会想家嘛,想回来,但回来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直到村里联系我来干这个。”

田边有一间小屋,是胡师傅的住处。据胡师傅介绍,每天早上5点他便起床,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八九点左右喂鱼,此外,因为晚上可能会有人悄悄来塘里电鱼,所以田里必须需要有人看守。

“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汩汩的水声中,胡师傅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隔一天会有人来交班,所以一点也不累。”

胡师傅说,这份工作一个月能有两千多元钱,加上家里的田地流转,一亩村里补贴860元左右,因此收入比较稳定。

现在,自己有工作,儿子在外打工,两个孙子也在上学,胡师傅对如今安稳平静的生活十分满意。

胡师傅正在撒鱼饲料。

(公益记者 汪静)

相关阅读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24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 公益月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