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是“双减”政策的题中之义。在“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学期,本刊推出聚焦学校落实“双减”栏目,围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等重点难点问题邀请专家、校长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并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化高中招生改革、纳入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要求。
“双减”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校外培训机构的走势最终也取决于学校提质增效状况,一些校内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周边校外培训机构无法立足便是例证。若学校提质增效不到位,只要培训需求还存在或未减少,即便培训机构减少了,培训依旧不会少,如同韭菜一茬茬生长,不断替代、再生、转换形式,形成更难对付、成本更高的微型、隐形、特权培训。提高公立学校教育效能、质量,减少家长和学生的“提分”需求,才是对校外培训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理。
质量不等于分数
“双减”政策要求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倾向。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效能必须明确质量的概念内涵,它包含学生的学业成绩,但不只是考分,不只是短视化、功利化的一次考试成绩,而是在确保每个学生达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时间、空间、条件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要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条件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这样的质量不是静态、绝对的,而是动态、相对的,一方面,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特定时间里的学习状态不同;另一方面,学校所在区域的教育质量环境和学校特色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能够在相对动态中占有优势,才能减少甚至消除校外培训的需求,才能在规范校外培训措施的配合下保持学校处于主体地位,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教师管理应更人性化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当然还是人,准确地说是教师。进入公立学校的教师起点都不低,为何有些人若干年后能力不足以担负高质量的教学,需要从学校内的教师培养、使用、评价等环节寻找原因加以改进。
直接关联的因素有,中小学教师在校时间过长,不少教师每天在校10到12小时,工作量很大、时间长,让教师陷入疲劳战,疏于教研,教学质量与效能难以提升。为此,《意见》提到“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极为必要。
目前,在对教师的培养与考核中,对教学、了解学生、教学效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些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相对较低,只将主要精力用于教材,用比较刻板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没有重视和了解学生学情,难以因材施教。这是当下一些学校的教师教学效能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只看考试分数,但是也不能是“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必须注重效能,引入增值评价。
此外,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的教师管理与使用机制过于刻板,缺乏人性化,留给教师的自主空间少,对教师教学自主权的保障不足,使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抑制了教师能力成长,使校内教师无法放手跟培训机构的教师比拼。一些原本在自主条件下能够做好的事,因自主权不够、自主性下降而不能做好、不愿做好。
因此,需要改进管理与评价,为教师能力提升拓展更宽广的空间,使更多教师更有质量地担负起自己的教育教学责任,提升学校效能,才有可能真正抑制住校外培训的需求。
提升课内效能重在扩大课堂的开放性
学校内部的责任链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是导致很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效能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具体到一名学生进入学校,他的成长发展由谁来负责,答案并不明确。在一些大规模学校、大班额的班级里,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例如,布置作业这件事,各级行政部门做了很多严格要求,但一直没能与具体的教学以及学生学情结合起来。如果教师不直接教学、不了解学生就不好布置作业,很难把握度;如果教师了解了学生,他能更精准地把握怎样针对不同学生有效布置作业的度,而这个度常常跟行政部门的要求不一致,加之学校的不当管理,使得一些教师简单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直接依据教研组或学校的要求。这样虽能免除不少麻烦,但很难有效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学生,责任链在此断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能提高,也生成了家长明显感到自己孩子需要培训的需求。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双减”目标实现的关键,但在不同学校,面对不同学生,目标任务各不相同。比如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包括老教师与新任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内涵大不相同。教师要提升课内教育效能,重要的是扩大课堂的开放性,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具体问题,他所教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在引领不同学生学习的同时,满足各自学习的需求。
“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堂教学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不少已经习惯上课外班的学生形成了课堂不听、补课听的习惯,教师需要调整和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教师不能只照自己的进度教学,只顾“中间”的学生,还需要兼顾学得好与学得差的“两头”,在同一教学班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布置个性化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培训机构不少教师善于“哄”学生学,学校教师需要引导已习惯这种方式听课学习的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公办学校能否有效解决,并非易事,需要拿出证据和效果。
通过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与效能的提升来抑制校外培训的需求是“双减”落实的关键策略。要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练好学校内功,这些任务难以一蹴而就,无论如何必须尽快出发。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月报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月报,转载请注明"来源教育月报“。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教育月报)"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