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读书播报 >热点>> 正文

300余位史学家编纂 “二十四史”上新“今注本”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09-29 11:36:27     作者: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编纂的《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出版工程获阶段性进展。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9月2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期间举办的《今注本二十四史》(下称《今注本》)编纂出版工程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历时27年之久的《今注本》各史注释和校勘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出版包括《北史》在内的13部史书,全书计划在2024年出版。

专家认为,《今注本》改变了“二十四史”仅前四史有残缺古注、其余各史均无注释的现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今注本》也架设起了中国古今和中外交流的桥梁,对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00余位史学家倾心编纂融通古代典籍与现代诠释为一体

“《今注本》基于‘二十四史’而编纂,开‘史家注史’的先河。”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今注本二十四史》出品人王石说,《今注本》注入了近代以来不同史学家对“二十四史”的研究成果,融古代典籍与现代诠释为一体,开笔之时被誉为“中国文化三峡工程”。

二十四史,也称“正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资料显示,“二十四史”共计3217卷,约3700万字。记述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此前,“二十四史”曾有三次大规模整理:乾隆四年“钦定”的“武英殿本”;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印行的“百衲本”;1958年至1974年中华书局修缉出版的“点校本”。“《今注本》编纂工作始于1994年,是第四次对‘正史’文献进行大规模整理。在张政烺、何兹全等史学名家带领下,中华文促会联合6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300多位历史学家共同参与。《今注本》将形成精校精注的24种正史共600册,总计约1.4亿字(校勘注释约1亿字)。”《今注本二十四史》执行总编纂孙晓介绍。

孙晓介绍,《今注本》注释全面并突出“史家注史”的特点。他称,《今注本》以各史最佳存世版本为底本,吸收当代史学研究成果、近现代考古成果以及金石碑刻等资料,对“二十四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注释、校勘和标点。“每部史书的校注团队由多位学有专长的专家组成,除了纪、传等部分有相关的历史研究学者负责之外,其他如《天文志》《律历志》《乐志》《舆服志》等,亦有研究天文学史、音乐史、服饰史等领域的专科学者负责。”

王石说,有位史学家透露中国读完“二十四史”的人数不超过个位数。为此,编纂者把重要的注解都放入《今注本》,历史上的一个词、一件事,都能找到关于它的所有记载。“《今注本》或将是读者入门‘二十四史’的‘钥匙’。”

“相比之前的版本,《今注本》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加入其中,具有显著的时代优势。”孙晓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吸收体现历代史学的同时,将考古成果、出土文献、碑刻资料、域外汉籍等新建材料纳入注释。例如,2017年,在四川眉山江口镇的考古成果,被添加到《今注本明史》。此外,《今注本》加入了图画注解“二十四史”,图画来源皆依据考古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今注本》编纂中保留了“二十四史”原文。据悉,魏晋时期地理学家、《史记》注释家之一裴秀主张古籍注释须注不破笺,即注释时不得改动原文。王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二十四史”作者多为历代文史大家,文学价值极高,《史记》的文学、史学价值被古今文人推崇,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果都以白话文出版,读者难以体会到古文的魅力。著名文史学者刘梦溪先生曾讲过,“白话不可逆,文言不可废”。为此,《今注本》保留了“二十四史”文本原有的文体。

27年艰辛史料浩繁20位史学大师相继离世

“此前‘二十四史’注释不全,阅读与研究都存在较大障碍,所以在1994年,中华文促会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组织了300余名学者开始主持编纂《今注本》,对‘二十四史’作全面系统的注释。”孙晓说。

“《今注本》编纂过程非常艰辛,工作量、所用时间都远超想象。”王石感慨道,“编纂《今注本》要把五六代学者对‘二十四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工作量极为庞大。同时,‘二十四史’资料浩繁、年代久远,错误较多,这需要逐字逐句认真核校,注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王石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接下这个艰巨的项目,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各个断代史最好的学者们当时都年近70岁,学术造诣已炉火纯青,若他们一旦谢世,会带走与生命同样宝贵的学识和知识。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邓小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感慨,一代又一代史学家在二十七八年的时间里,呕心沥血地坚持编纂工作并赓续推行,缘于他们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体现了当代史学家们的责任感与担当。

“作为主事者,我时常对此感到愧疚。”王石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因工程规模大,耗时长,经费是大难题,而主持编纂的中华文促会是民间组织,经费不足,且无法获得社科基金待遇,“这使得我们的编纂之路非常坎坷,2020年才正式进入出版阶段”。

2016年,深圳华侨城集团出资1.3亿元人民币,联合出品《今注本》。“响应中央‘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是我们应有的担当。企业、学界、文化机构多元融合,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华侨城文化集团董事长胡梅林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今注本三国志》《今注本宋书》《今注本南齐书》等13部(173册)新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600册拟于四年内序次出齐。已出版的两批“今注本”,先后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成果”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颁发的“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2020-2021年年度重大成果奖”。《今注本史记》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架设古今中外交流桥梁弘扬中华文明传统文化

“《今注本》不仅是一部庞大的文史书系,而且是一次融通古今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受访专家一致认为,《今注本》架设起了中国古今和中外交流的桥梁,对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史’是中华历史的骨干。”孙晓认为,历史文化维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先贤们为让东方土地上的人类文明成果长期保存和发展,很早就自觉地组织锻造一条强大的无缝连接的历史链条。这个历史链条的核心是由《史记》《汉书》《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构成的“正史”。

在王石看来,中华文化没有中断,首先是历史没有中断。所谓的中国智慧,其实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古人云“六经皆史”即是此意。《今注本》不仅是一部庞大的文史书系,更是融通古代典籍与现代诠释的了不起的文化成就。它的编纂出版,有望再次唤起国人的历史意识和读史热忱。

“《今注本》是以适应现代阅读需求整理和改造‘二十四史’、实现‘二十四史’现代化的大型文化项目,其庞大而系统的校注工作,为今人阅读和理解古史扫除障碍,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委员会秘书长赵凯称。

“《今注本》在点注本的基础上,沿着同样的精神原则与方向,使我国古典文献为今人所理解、为今日所利用。”邓小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同时,《今注本》是中国史学界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代表了当代史学研究的高水准。

我国著名秦汉史研究专家朱绍侯表示,研究中国文化,必须先研究“二十四史”。《今注本》应传播到世界各国,对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 周宁 李会平 黄可欣 许放生)

推荐资讯

猜你喜欢

关注新闻

Copyright @ 2008-2018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读书播报网 版权所有

读书播报网 不良信息  举报邮箱:992 58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