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小时城市圈 产业串联新“地图”
发布日期: 2021-01-29 09:48:15 来源: 北京商报

【编者按】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十三五”圆满收官,首都站在新起点,北京商报特别策划了一组关联报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一方面,借由地铁线路串联起一系列城市地理地标,回顾北京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由此产业升级、城市治理跃迁、民生福祉增进“尽收眼底”。另一方面,继往开来,紧扣北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邀请多领域权威专家各抒己见,为北京落实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凝聚共识、准备锦囊、探索路径。

在河北石家庄工作、生活的陈悦不时要前往北京出差,在她的印象里,“两地当天就可以往返,很方便,像在一个城市出行一样”。紧随高铁之后,雄安快轨R1线的建设将继续加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进程。据雄安快轨R1线环评书显示,R1线途经北京市大兴区,河北省廊坊市的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市,以及雄安新区。地铁运营后,可实现20分钟到大兴机场,30分钟到北京市区,1小时左右到达北京金融街等核心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交通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如今正逐渐释放城市活力,在方便生活的同时,凝聚城市的各项发展要素。

一小时城市圈

陈悦每次出差到北京,首选的交通方式就是铁路。“现在不管什么时间去北京,都能买到很快就出发的车次。”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18年,她还在石家庄办了一张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可以在河北及北京通用刷卡乘车。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大力推动交通一体化。随着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地级市均实现了高铁覆盖。同时,贯穿京津冀三地的城际铁路、连接北京通州和河北唐山的京唐铁路等都在紧张建设;大兴国际机场“五纵两横”外围综合交通主干网正在形成,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出发,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天津、保定等京津冀中心城市。

市内交通也方便了不少,陈悦的住处和公司分别在石家庄的东西部,通勤时间比较长。自三年前石家庄地铁开通后,省去了一半的路程。

“在交通方面,目前轨道交通初步形成,但是仅局限于北京周边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了,城市群内部、各个地级市内部的交通联系密切度包括交通建设并没有明显提升。未来如何使城市群各个城市节点内部形成蛛网型的交通布局还有很多路要走。”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叶堂林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容易做的工作都进展得很好,剩下的都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了,未来会进入一个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差异化分工

1小时城际交通圈加速了城市之间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促进资源整合和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的产业分工、转型升级也紧随其后。

河北方面,全省共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9773个;天津方面,“十三五”时期累计引进北京项目4500多个,到位资金超过8000亿元。其中,天津市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过1600家,一批总部机构和优质项目签约落户。

北京知诚社会组织众扶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知诚会”)从2016年开始累计帮助了147家会员企业转移到天津、石家庄的高新区,其中主要是生产制造类企业及其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主要是根据会员企业特点和园区产业发展重点进行对接疏解和转移。”知诚会会长任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根据2020年9月10日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0)——区域协同治理》(以下简称《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整体上区域产业分工更加趋于合理,产业差异化程度及协同化程度明显提升。但《京津冀蓝皮书》同时指出,三地仍存在部分行业区域分工程度偏低、津冀两地的产业同构化程度较高等问题。

叶堂林表示,“目前来看,三地在主导产业的选择还是趋于雷同,还是属于竞争关系,没有形成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区域分工,竞争性大于互补性,这是下一步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任壮看来,财政资金引导和税收分配上也仍没有跨区协同起来,企业、机构不能跨区域享受政策。“这是深层次的瓶颈,需要三地政府以点破面地形成合力,才能够真正协同。短期可以通过三地共建或国家出资建设企业科技服务平台的方式予以缓解和探索。”

创新成果落地待提速

尽管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高耗能高耗损的制造业和批发市场从北京退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叶堂林看来,产业协同在京津冀三个重点领域里仍是进展相对缓慢的一个领域,而创新成果落地难成为其掣肘之一。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周边,尤其河北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这就导致北京疏解出来的产业很大部分流失到区域以外。”叶堂林说,此外,北京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很好地在河北实现落地转化,这些成果还是跨过河北,在长三角、珠三角实现落地转化,这就使得河北的产业升级以及产业发展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导致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协同相对滞后。

根据《“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各级各类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增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

而河北创新能力薄弱成为了区域创新协同治理体系中的主要短板。《京津冀蓝皮书》指出,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河北自身的创新要素集聚度偏低,同时,尚未形成基于产业链布局的创新链。2018年北京流向河北的技术交易合同金额仅占流向外省市总额的6.4%。

“河北要跟北京有关科研院所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促使北京的科技成果在河北能够落地转化。同时河北应该加大公共服务方面的配置,包括医院和学校,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只有人才过去了,相应的创新成果才能跟着过去。”叶堂林说。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圈 产业串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