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两城一中心”产业拔节生长
发布日期: 2021-09-06 16:07:52 来源: 国际商报

2019年8月30日,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在江北新区正式揭牌,长江之滨啼声初试,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国家试验”就此启航。两年后,百余项制度创新成果从南京片区走向全省、迈向全国。

以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小鼠的生命周期本身比较有限,隔离检疫期从30天缩短到仅14天,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做科研实验。”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杨慧欣说。

得益于南京片区“进境SPF实验鼠海关监管便利化套餐”这一制度创新成果,该公司在进口用于特定药物研发实验小鼠时,无论是进口申请的审批时限,还是隔离检疫的时间都会大幅缩短。

据金陵海关驻江北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优化流程主要包括优化隔离场使用证办理,对符合条件的可“一次考核、多次使用”。符合条件的企业还可边隔离边实验,视频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这将大大节省实验鼠的隔离检疫时间。

不临港口,也无海关特殊监管区,南京片区从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中找准制度创新突破口,推进研发物品便捷通关试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而这也正得益于南京片区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差异化探索。

聚焦并解决企业难点痛点,南京片区可谓不遗余力。企业开业要办数张许可证,以开一家零售药店为例,要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执业药师注册证等7张许可证。办理过程中,企业需要准备7套申请材料,往返各个部门及窗口。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办证难是企业的痛点。能否从企业的视角,把各种许可证集成起来,设计一个企业找得到、看得懂、办得快的市场审批制度?

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业态,南京片区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培育有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特色的“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将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执业证”,改革着眼点转向“企业侧”,解决企业进入一个行业“不知道要办什么证”“不清楚如何办”的困扰,把企业繁琐的申报准备转变成片区的集成服务。

改革成效如何?全国首张零售药店《行业综合执业证》、全国首张动物诊疗《行业综合执业证》、全国首张民营医院《行业综合执业证》等陆续发出,“效率高”“耗时更少”“跑腿次数更少”是企业最强烈的感受。“开业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填一张表、交一套材料、申领一张《行业综合执业证》,就能开门营业后,海王星辰南京分部总经理陈婷婷说。

效率提升,时间降低。升降之间,彰显的是自贸试验区制度的优越性。

两年来,南京片区着力在产业协同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形成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100余项。“‘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平台模式”“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两城一中心”产业拔节生长

今年8月,冲破疫情“阻隔”,由北联国芯和深圳宝德共同打造的江苏北联宝德第一台纯国产技术自主品牌PC机在南京片区成功下线。从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到注册成立,用时2个月;从产线安装到产品下线,用时10天。推动CPU自主可控技术研发,实现服务器自主技术产业化,南京片区相继引进华为鲲鹏、龙芯中科两大产业基地,目前,华为鲲鹏生态基地已集纳发展伙伴企业500余家,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三个关键词的叠加,足见其深远意义。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两周岁”的南京片区如何开好局、起好步?答案的关键蕴含在产业发展里。“谋局落子”之间,南京片区“两城一中心”酝酿新格局。

“芯片之城”强势崛起,全国集成电路十强企业半数落户片区。“鲲鹏”展翼向天歌,“龙芯”翱翔于天际,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落子……2020年集成电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3%。

“基因之城”标杆引领,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体系和大健康产业链,全国排名前20的基因检测公司三分之一在区域落户,2020年生物医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

“新金融中心”强力支撑,发布南京片区QFLP试点政策,着手试点QDLP政策;以资产管理、股权投资、基金保险等新金融业态为重点,集聚各类金融机构937家,其中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517家,认缴规模近5000亿元。

“两城一中心”产业相互支撑。这些发展成果,定性中蕴含定量,既包含增速要求,也彰显了质量取向,换句话说,不仅快,而且好。

为促进产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新步伐,近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细细打量规划中每一个部署、每一项工作,南京片区都全力以赴,担当重任、落实战略为改革多探路、为创新多闯关、为发展多破题。

增强人才聚集的吸引力

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的大戏,精彩如斯。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城市提供的广阔舞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接续奋斗。从某种方面来说,南京片区的高质量发展史即一部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前进史、奋斗史。

去年3月,致力于EDA创新的芯华章在南京片区创立。彼时,芯华章科技创始人、董事长王礼宾只有一个十几人的“追梦”团队,而今年已经达到百余人的规模。“5年之后研发人员将会有500~600人。”去年下半年,芯华章先后完成三轮亿元级别融资。就在今年5月,这个被看作中国EDA软件和系统领域希望的“潜力股”,完成超过4亿元Pre-B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12亿元。

聚人兴城,人聚城兴。吸引各类人才“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南京片区的“求贤若渴”,不断构筑城市未来竞争的新优势出台“创业江北”人才十策,建立覆盖从金字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并持续优化推出2.0、3.0升级版;发布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政策及实施细则并优化,出台教育、卫生、高技能等人才引进办法,落实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形成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

“我们从提交申请到拿到‘两证’,只用了一个多星期。南京片区的效率,真是令人惊叹!”南京华易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朱黛芬说道。而她口中的“两证”,便是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许可证。

发展要开放,创新要开放,吸引人才更要开放。南京片区探索创新的国际人才服务新模式,在全省首先建立聘用外国人单位“红白灰”三色信用管理制度,对“白名单”单位提供政策便利服务,为“红名单”单位提供升级版绿色通道,尽量让人才“只走第一步和最后一步,提交材料、领证成功”,极大解决企业和外籍人才后顾之忧。

南京华易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有5位外籍专家以及2位待入职外籍人才。按照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应当取得“两证”。一般情况下,这“两证”办理下来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创新模式下,南京片区将审批时限从国家规定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和15个工作日内完成居留许可审批的“10+15”个工作日,压减至10个工作日内完成两证办理,率先实现了全省最快同时“拿两证”。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南京片区还为“红白”两色用人单位加档升级推出五大便利化政策: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放宽学历限制、延长许可期限、鼓励引进科技项目负责人和给予地方鼓励性积分。

“线上提交申请,线下去江北新区市民中心窗口办理,很快就办好了。流程很清晰,每一个步骤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办,都很详细。”今年7月,南京迪威尔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童梦黎为8名印度工程师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延期。同样得益于南京片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她只需线上提交申请、线下“跑一次”窗口便成功办理。

自贸沃土孕育澎湃创新力量

在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4台EDA超大规模硬件仿真加速器可谓“研发重器”,购置费用超千万元。去年,南京片区企业芯驰科技遇到了现有设备无法满足研发需求的难题,通过硬件仿真加速器,研发效率提升100倍以上,同时,第一颗芯片提前成功流片,成为我国首款16纳米车规芯片,填补了我国在高端汽车核心芯片领域的空白,也是南京片区创新发展的又一大突破。

对于创业路上的中小企业而言,各类高精尖的大型科学仪器是开展科研实验、加速技术攻关的利器。但由于价格昂贵,创业者往往只能望“器”兴叹。而集中在高校、大型科研机构或龙头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由于各种原因,其开放程度和使用率偏低,存在闲置情况。

通过成立生命健康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两大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联盟,南京片区正着力推动科学资源开放共享,在大型科学仪器与有需求的科研工作者之间“搭鹊桥”,开放共享仪器设备万余台,让大型科学仪器“走出深闺”。

“企业在研发不同阶段所需的重点仪器不同,自己购买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芯驰科技南京研发经理李海军说,在他看来,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是南京片区为企业提供的最优营商环境之一。

与芯驰科技一样,南京亿科人群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实验室负责人朱燕对此同样感触颇深:“这里的仪器设备都是最先进的,平台提供的服务也很周到,为企业创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租用这些仪器设备,极大节省了企业的创业成本。”

南京片区始终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放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快搭建全流程、全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大平台,为推进产品研发、吸引要素资源、孵化创新企业、补齐产业链条提供更强支撑。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疏通发展堵点

“成立一年多时间,公司已拿到9项专利授权,而在以往,拿到1项专利授权可能就需要1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自贸试验区带给我们的直接红利。”一家芯片企业负责人直言道。

去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28个地区开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提出建立完善支持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南京片区探索建设知识产权产业数字化体系为路径,聚焦知识产权创造、交易、运营,初步构建形成以在线特色交易为主,在线公证、维权、服务、融资为辅的一体化平台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

“利用数字化手段,让大量沉睡状态的知识产权资产得以‘苏醒’,成为源源不断的创新能量。”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一平台,可以找到针对知识产权“确权-交易-运营-维权-融资”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已完成交易1.5万余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亿元,20余万件专利转化为“数字资产”。

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时期企业变革和发展的“新基建”。当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相遇,新兴与传统“碰撞”下,金融发展能产生出怎样“颠覆性”的火花?

证监会于去年全面推进区域股权市场区块链试点工作,着手利用金融科技,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打造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江苏自贸试验区成为5家试点之一。南京片区的南京数字金融产业研究院承担江苏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业务平台的建设任务。此前,研究院打造国内首个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扬子江数字金融平台”,为各类金融业务平台提供区块链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研究院仅用28天即实现省股交中心和联交所区块链业务平台的搭建,成为全国5家试点单位中首个实现与证监会监管链业务连通的单位。

去年年底,基于“扬子江数字金融平台”,南京海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顺利通过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众创板审核,成为全国首家正式通过区块链平台挂牌区域股权市场的公司。

如今,迎着“两城一中心”产业布局的“阳光雨露”,数字金融在南京片区正“茁壮成长”:围绕“两城”建设,集聚各类金融机构937家,其中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517家,认缴规模近5000亿元。同时还设立总规模超50亿元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类投资基金,孵化金融示范项目超过50个。

科技加持,江北新区绿色金融再迎“春”。8月10日,南京银行研创园支行创新全国首款贷款利率与控排企业碳表现挂钩的贷款产品“鑫减碳”,成功为某电力企业发放3000万元贷款。同一天,南京江北新区公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可持续挂钩)”成功发行,发行规模4亿元,这也是全国综合公用事业首单、全国AA+首单、江苏省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是资本市场支持江北新区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成果。

从历久弥新的文化古地上拔地而起,这里的每一面都迸发着属于这个区域独特的改革风貌,活力而不急促,精致而不空洞。江声浩荡,两年来,南京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抓住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向新而行、而兴。可以预见,未来,这里会愈发欣欣向荣。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发展活力 两城一中心 产业拔节生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