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走出国企生态发展新路子
发布日期: 2022-06-14 08:39:50 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为了让曾经“一煤独大”的山西由“黑”变“绿”,各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近年来,省属国有企业大力推动煤炭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助力生态发展的新路子,也为我省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供了强有力的绿色支撑。

理念与技术,

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

两公里多长的蓝色管道走廊蜿蜒山间,源源不断地将粉煤灰输送至山顶,注入400多米深的地下。

这是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屯兰矿“采动覆岩离层区注浆充填技术”的实施场景。该技术可将固体废物变成产业“新宠”,实现“吃灰吐煤”的双赢效益。这项技术应用后,该矿2021年实现了回收原煤118万吨,还可延长矿井寿命12年以上。

这只是我省煤矿绿色开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属国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聚焦绿色开采,围绕企业发展与矿山生态现存矛盾,与各大院校、科研单位联手,展开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开创了矿山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的新模式。这其中,山西焦煤广泛推广应用的无煤柱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新技术,实现了矿井由黑变“绿”。

关注“开源”,也聚力“节流”。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寺河矿今年在国内首家试验井下高杂质污水就地净化技术,让污水不上井就能变成净水,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每年还可产生经济效益上百万元。

“高杂质污水处理技术解决了井下污水多级转载至地面处理的问题,也降低了设备、系统的故障率和生产成本的投入,有效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寺河矿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已在寺河矿地面瓦斯抽放泵站成功应用,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污水的外排,推动了煤炭行业保护水资源的进程,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了力量。

民生与担当,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对于河津市刘村的1600余名村民来说,村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全村20条巷道污水管网的铺设,让污水横流的乱象不再。受益的除了刘村,还包括河津市其他53个村。

这项惠民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8个农村污水综合处理试点县市之一,也是山西建工集团与山西省黄河水务生态环保控股有限公司、太原市润民节能环保有限公司组成的施工“联合体”实现战略转型、推进美丽山西建设的一个重大项目。昔日巷道内污水横流的现象难觅踪影,村民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建成的19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年处理污水量达261万吨,处理后的水可用于农田灌溉、企业回用,每年可节约开采地下水300万立方米。不难看出,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这背后,正是省属国企在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中的持续发力。它们先行先试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助力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推进,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了贡献。

能力与责任,

建设美丽山西迈出重要一步

右玉南河湾,这个曾经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旧河道,经过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面治理后,一跃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集综合公园区、生态湿地区、运动竞技区、休闲公园区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湿地(冰雪)公园。大地控股创新生态治理新模式,用市场化方式实施生态修复+冰雪产业项目,把右玉寒冷劣势变为发展的优势,真正让右玉的“冷资源”“热”了起来。

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省管重要骨干企业,大地控股成立4年来,坚持以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为抓手,累计完成整治面积50余万亩,提供占补平衡和增减挂指标5万亩,有效缓解了山西转型项目落地难的问题。

该集团旗下山西太原、湖南衡阳两个危废处置中心效益逐年提升,并相继落地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宗工业固废处置产业体系、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固废处置产业体系,在山西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版图上标定了一个个“大地”坐标。

此外,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注册资本30亿元的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太原揭牌。这标志着我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转型新动能、建设美丽山西又迈出重要一步。

记者了解到,该集团将全力投身太忻生态环保产业园区、“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环境治理领域,加速环保科技创新应用,带动环保企业集群化发展,对于实施双碳山西行动、推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崛起、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践行“两山”理念,已经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记者 王蕾)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生态底色 走出国企 生态发展新路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