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冲基层“三保”压力,2万亿元财政资金直达市县
发布日期: 2020-06-11 11:17:19 来源: 证券日报

今年财政政策力度空前,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要直达市县。这笔巨额资金用在哪、怎么花备受关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就是要支持地方落实帮扶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抗疫相关支出等。

“这是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实施方案和举措。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会精准缓解市县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压力,直接惠企利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小燕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这些主体扎根于市县基层,再叠加减税降费政策效力,市县财力也面临较大缺口。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有利于切中要害、有的放矢,直接提高市县基层财政实力,切实贯彻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任务,有效救助和改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现实困境,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进入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但鉴于全球疫情仍然没有结束,国内经济增长的压力仍然很大,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压力仍然较大。对于经济社会来说,确保基层居民的生活和中小企业的平稳运行,是经济复苏的基础。将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全部转给地方,能提升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到位的效率,确保政策快速落地和见效。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地方财政预算减收增支的缺口规模在8000亿元至9000亿元。一些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压力。

“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主要目的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此基层‘三保’要靠市县落实。”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金主要弥补地方财政资金缺口。一是抗疫相关支出增加及亟待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二是疫情影响基层财政收入,为激活市场活力实施减税降费特别是减免社保费,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集中度较高的市县受影响大;三是脱贫攻坚,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等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

6月8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指出,适当提高赤字率,发出了明确的积极财政政策信号;要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要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管好用好抗疫特别国债资金。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申报抗疫特别国债项目。例如,6月1日,四川广元市昭化区发展和改革局官网称,建立起债券项目“三级会审制”,逐一梳理、精心筛选,生成一批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清单。截至5月底,昭化区已累计申报抗疫特别国债项目11个,总投资5.2亿元;6月4日,湖北省仙桃市发改委官网称,目前申报抗疫特别国债项目76个,省级初审通过项目76个,总投资155.6亿元,计划申请投资37.8亿元,前期工作完备。

崔志娟表示,地方在申报抗疫特别国债项目时,一方面要符合抗疫特别国债的用途,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另一方面要确保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市县政府要建立使用台账,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

“抗疫特别国债对于地方恢复生产、促进投资、增加收入和保障企业的平稳运行都有促进作用,特别是考虑到在当前经济困难地方财政收入无法有效增加的情况下,利用好抗疫特别国债的资金,做好稳定经济和带动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李建军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做好抗疫特别国债的使用计划和安排,精准施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最大程度帮助地方经济实现恢复和增长,促进消费和投资。

关键词: 2万亿元 财政资金 直达市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