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动态:硕士送外卖、博士当城管,高学历白拿了?不,教育没有浪费之说
发布日期: 2023-02-06 13:59:32 来源: 今日热点

近年来,研究生毕业之后找工作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大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研究生连年扩招,导致高学历“供给侧”过剩。

在硕士研究生扩招方面,2019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90万人,比2018年考研人数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到了21.8%,

然而,从2020年开始,报考人数突破300万大关,2022年更是达到历史级的457万人!

在博士研究生方面,2022年全国不少高校实现了博士扩招,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人次。

另据教育部信息,2021年我国在读博士达到50.95万人,2022年9月份之后,我国在读博士达到56万-57万之间。

2020年,教育部公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

通知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2020-2025年,是研究生扩招的时间段。

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连年的扩招,导致顶着博士、硕士“帽子”的高学历人才,现在满大街都是。

面对人才供给侧的过剩,用人单位则要好好挑选,“看学校档次”、“看第一学历”等等用人标准,被众多研究生吐槽。

二是受到疫情影响,导致人才“需求侧”数量缩减。

据调查显示,针对疫情的影响,72.2%的大学生同意“未来两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仅有6.3%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仍持乐观态度。

同时,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专业选择性更强。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在2022年的毕业生就业专业中,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都与IT行业有关,这主要得益于近年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数据还显示,2021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前10个专业中,大多都属于IT行业。

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招和疫情影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加多元。

近年来,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闻备受关注,有叹息的,有嘲讽的,一时莫衷一是。

事件1:小伙儿专科逆袭,毕业3年后送外卖,被嘲“上了(学)白上”。

事件2:深圳中学2021年新入职“豪华”教师阵容曝光,一份“深圳中学新入职教师名单”的照片被扒了出来:17人名单中,仅有一人是硕士。

网友直言:深圳中学成为名符其实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了!

事件3: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2022年公务员考试拟录用人员名单,其中,酒仙桥街道“城管执法岗”的拟录用名单中,一名女博士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位女学霸,来自北大物理学院,所学专业是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这则消息一出,网上讨论的帖子铺天盖地。

有网友说:北大博士毕业,跑来抢城管的饭碗了。

也有网友说: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博士就该去做博士的事情。

社会舆论的种种争议,其实围绕的无非是值得与否、“浪费”与否。

一些人认为,念了几年硕士,到头来送个外卖,浪费知识;

博士读完了去当城管“没什么未来”,极不划算。

话里话外都是“算式”,说来说去都是“成本”。本质上,这就是一种经济思维、物化思维。

但他们恰恰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教育跟其他经济活动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其目标既包括学习社会生产生活中所需的实践技能,也包括习得丰盈精神世界的方法与路径,而这些都是无法用所谓“成本核算表”来衡量的。

我们所说的学有所成,既是某种状态,更是某种心态。

无论是物质生活的改善还是心灵世界的丰富,只要心之所至、学有所得,就算不得浪费。

更何况,当下高考报名已无年龄限制,就业择业也已高度市场化,一个人什么年纪上学,从事什么职业纯属个人自由,只要合法合规,任何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祝福。

作为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整天凭“自己的标准”横加指责,拿“自己的算盘”品头论足?

更要看到,习惯性地拿“浪不浪费”的标尺衡量教育,恰恰是对教育价值的消解

以“钱景”评判专业,说什么“生化环材四大坑,教学最惨当属地海农”;

以就业光鲜度观察名校生,去街道办“大材小用”、回乡种地养猪更是“有辱师门”,种种奇谈怪论,不但刻板狭隘,而且流于功利。

这样的逻辑,多少也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看法,这不仅表现在一些人学习时患得患失、焦躁浮躁,还使教育被当成追名逐利的工具,其他审美功能、社会功能被极大忽视。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才是最大的得不偿失。

教育是一种方法,亦是一种生活。它有知识的传承与积累,有情感和价值的认标同与激发,更有心灵的对话。

它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成长,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拿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的舞台、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还是那句话:研究生们,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