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动态:拿奖就开骂?3部电影入围戛纳,暴露了中国文艺片的“病态传承”
发布日期: 2023-04-15 08:00:44 来源: 令狐伯光

文|令狐伯光


【资料图】

4月13日晚的时候,这个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公布入围片单,要说这一届对于电影界来讲是个大年,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导演韦斯·安德森、是枝裕和、锡兰、维姆·文德斯、考里斯马基、陈英雄、肯·洛奇、托德·海因斯、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好几位都是拿过戛纳金棕榈的导演,堪称当前世界各国文艺片大拿盛会。

华语片方面导演王兵有两部纪录片入围了戛纳,《青年》入围主竞赛单元,《黑衣人》入围特别展映单元。陈哲艺导演,周冬雨、刘昊然主演的《燃冬》则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

这里说说王兵导演,大多数观众应该都没有看过他的片子。但是他导演的纪录片《铁西区》还是很著名的,而且大多数外媒排名中国电影排名,《铁西区》是入围的唯一纪录片,而且排名很高。

而他和他的纪录片为何排名那么高?没错,马上和你们想象的一样。

王兵代表作《铁西区》是2002年的片子,属于内地第六代导演,算是纪录片的贾樟柯。王兵后来拍的都是这样的片子,这次入围戛纳的两部纪录片猜测又是这样的片子,反正是一直在拍摄那些贫穷落后的边缘人物,然后跑到海外电影节拿奖。

王兵电影的知名度还不错,但看过他作品的观众比贾樟柯电影的还要少,还要冷门。

我相信观众对于王兵电影的看法就两种,一种是中国电影的良心,然后无限拔高,艺术水平多高,现实意义多大;另一种就是批评拍贫穷落后讨好外人嘛,难听的话这里就不写了。

如果你要问我个人怎么评价这类电影,我是一直是站在中间那种观点。还真不是刻意和稀泥。

外国拿奖,中国电影良心?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些文艺片导演

王兵导演除了《铁西区》这样著名的文艺片,他在2022年还有一次著名的发言。当然这个“著名”仅限于国内影迷圈和文艺圈,有兴趣的可以去搜搜,说白了就是痛骂上面不支持独立电影,管理太过严格,意识形态之类的。

我没有王导演那么牛的成绩,但我认为这段内容非常能反映他们这类文艺圈作者,还有支持者观众的心思。

王兵导演这句“30多年独立电影的延续和发展”,优秀作品的电影美学普遍得到社会的认可。王兵自己是第六代导演,谈的独立音乐基本上也第五代末,再到第六代电影对吧。

不过,据我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了解,90年代末以来的内地各种流行文化。像内地音乐圈的摇滚乐,电影界的内地文艺片都全面败给了好莱坞,日本和港台的商业作品。

内地第五代大导演转型拍商业大片了,整个内地市场充斥着好莱坞大片,香港电影和两岸三地合作商业大片的天下。

第六代大导演拍的文艺片嘛,都到海外电影节拿奖,哪怕最知名的第六代大导演贾樟柯,他的电影大众看过的也不多。所谓的“电影美学影响大众”就指海外电影界,以及国内某些文艺圈子上面。

“用巨大的资金拍了一部又一部的垃圾,这使电影在普通观众那里毫无尊严?”

这句话表面看挺有道理的,但如果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你们说艺术就说艺术,说电影就说电影,说现实就说现实,却总爱把它们混为一谈。

中国的教育是马列唯物辩证法,你们说唯物就唯物,你要唯心就唯心,你们就偏偏爱用唯心的去说唯物。

王兵说这些年中国大投资电影太多垃圾,没错是唯物的;普通观众眼里的电影毫无尊严,没错也是唯物的。但这点真正的追溯下去,中国观众最尊重的电影,最有尊严的中国电影难道不是《战狼2》《流浪地球》?

它们搭建了中国影视工业,推动中国流行文化产业,塑造了中国文化意识,甚至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流浪地球2》拍摄时期都提供上万个工作岗位,对于徐工等中国工业制造都有宣传作用。

那么,请问观众有没有尊重郭帆呢?又没有尊重《流浪地球2》呢?

一个开启中国电影,一个靠海外拿奖?我们该怎么看中国电影

第六代导演电影哪怕在海外拿了奖,艺术价值再高。那么有多高的票房?又有几个普通观众看了?你的艺术服务了多少中国观众了?

王兵说中国用大量的资金拍烂片,这使电影在普通观众眼中毫无尊严。

这就是用文艺片去说商业片,完全就是用“唯心”去说“唯物”了。

因为中国大众眼中“电影有啥尊严感”? 大众眼中影视剧是娱乐的,能够娱乐观众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这些年最能满足中国观众电影文化需求的恰恰是《战狼》《流浪地球》,扯现实意义影响最大的也是《我不是药神》。

这个问题扯到最后其实有三点,一是到底是什么艺术?二是艺术需不需要服务大众,三是艺术到底要不要和意识形态挂钩。

这个问题很复杂,特别是结合现代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文化舆论环境。

新中国前30年包括开放后20年很多人,当时不叫艺人不叫明星,老百姓把你们叫做艺术家;后来是哪些人怎么娱乐至死的,拍的文艺片不接地气,老百姓逐渐把他们叫戏子的?

又是哪些人作品就是为了在海外拿奖,反思自己戏谑国人,老百姓逐渐称为公知的?

而他们这种做法最后又是殊途同归:脱离群众。

一个是商业电影压根没有拍好服务不了大众,观众眼中你们连“明星”都不如成了“戏子”;一个是明明中国艺术却去服务外国人和部分文艺圈子,连中国观众都不服务,观众眼中你们不是“艺术家”而是“公知”,你又来扯什么中国观众对于电影尊重不尊重。

所以,我才说你们说艺术就说艺术,说电影就说电影,说现实就说现实。

一边海外拿奖,一边观众不看?中国文艺片何去何从

按照现在网络舆论,以及国内文化舆论,可能很多人认为我不支持王兵这类电影。答案恰恰相反,这种片子当然可以拍,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文艺表达应该包容。

上面限制真的太严格了,我是坚定支持放开审查的那类人。同时坚决认为现在文化舆论哪里不对:什么作品下架,什么人给封,再批倒批臭等等,这种文化舆论很不对劲。

这事扯到底就是中国的时代背景,背后还有意识形态等问题。导致这类片子和导演在国内没什么出路,于是乎只能跑到国外去拿奖。上面呢越不同意,它们压根服务不到观众,这帮人就越轴,他们所谓的艺术越拍给外国人和一小撮人看。

本来最好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但现在所有人都爱把它们混为一谈,然后拔高意义去攻击对方,搞得越来越复杂了。

我是支持国内能容纳这种片子,并且放开限制让文艺作品变得更丰富的。如同国内电影奖项你搞下改革,再设立一个最佳外语片的奖。容纳国内优秀商业和艺术作品,甚至可以吸收外国艺术作品,最终建立中国电影艺术在世界电影艺术的标准嘛。

不过,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现实背景,按照当前中国的发展来看。这种“艺术商业不分”,“文化娱乐至死,服务外国观众艺术,观众吵个不休”,包括上面对于文艺严格管理 ,现在来看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

最后,这一次王兵不知道能否拿到金棕榈,如果拿了按照当前环境可能会冷处理。最后就又是一边恭喜中国电影良心,洋洋得意;另一边痛骂讨好外国人,深恶痛绝,双方互骂一通罢了。

最终大众压根就没有多少人关注过,如果没有拿到到金棕榈奖连艺术都没得吹了,大众就更不会关注了。

我一直说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传统文化传播能力和对于大众现实意义的影响力,都已经不如某些反映现实的短视频,比如“孔乙己脱长衫”之类的,所谓的艺术就是个屁。

除了张艺谋,第六代导演好像也要被中国电影“抛弃了”

最后还说一段,王兵长文里还说中国独立电影越来越难,但是我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了解,这几年内地文艺片的发展反而越来越蓬勃了。

比如电影节越办越多了,FIRST青年电影展、平遥电影节、海南电影节等。导致这几年冒出来的内地文艺片青年导演,《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春江水暖》的顾晓刚,《永安镇故事集》的魏书钧等等。

这次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燃冬》,导演陈哲艺是新加坡人,这就是部中国电影。他的《热带雨》之前还拿了平遥最佳电影,而一开始他除了跑欧洲三大,华语电影节是跑隔壁金马奖的。

甚至《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监制的,正在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也是文艺片。

《无名之辈》《万里归途》饶晓志监制青年导演的类型片《平原上的夏洛克》(这片郭帆是出品人)。

之前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的《白塔之光》是城市情感电影,《艺术学院》是动画片。

徐峥去年扶持了一部都市浪漫爱情片《爱情神话》(导演还是90后),刁亦男扶持推出的文艺剧《平原上的摩西》等,哪怕贾樟柯依靠资本扶持青年导演拍了《不止不休》(电影烂了点)。

这些电影都算是独立电影,但按照王兵那套说法就像莫言说文学一样,不算。

王兵说的“独立电影”和我们理解的“独立电影”可能不同。大家理解的独立电影,大概就是商业电影的反面。人家要求的,那就不一样了。

他有些像放开的观点我持支持态度,但扯到中国观众对电影如何如何。我就是那个观点:电影就电影,艺术就艺术,现实就现实,别混为一谈。

最后,伴随现实中国经济,国力的发展,导致中国流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内地文艺片从题材,到出品公司,再到内容和表达,反而是越来越丰富的,就像上面列举的那些作品一样。

不但以前内地老牌大导演的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文艺片有,现在都开始出现当代中国城市化后解构主义电影、存在主义、浪漫主义,诗意电影,甚至是传统文化美学电影了。

我感觉,2023年中国商业大片因为《流浪地球2》的出现,郭帆等内地青年导演应该会迅速取代张艺谋等老牌大导演。

现在看来,中国文艺片内地青年导演取代第六代导演的时代,似乎也不远了。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