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议!国际博物馆日丨古人是怎么灭火的?
发布日期: 2023-05-18 18:48:16 来源: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

作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


(资料图片)

储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

一旦发生火灾

损失将不可预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历史留给后人的财富

记录着古人的文明

是每个时代的缩影

可是近年来国内外博物馆

频频发生火灾

给人类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火灾案例

法国巴黎圣母院

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直到16日凌晨,火势才得到控制。作为世界遗产,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让世人心痛。今后多年,巴黎圣母院都将处于重建中。

火灾案例

巴西国家博物馆

2018年9月,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大火烧了 5 个小时才逐渐得到控制,博物馆收藏的2000 多万件藏品葬身火海,使人类文化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火灾案例

四川绵竹九龙寺

2017年12月10日,四川绵竹九龙镇九龙寺大雄宝殿突发火灾,由于现场风势较大,快速引燃毗邻的祖师殿、毗卢佛塔。此次火灾造成九龙寺大雄宝殿、祖师殿、“亚洲第一高木塔”毗卢佛塔烧毁,过火面积800余平方米,无人员伤亡。

火灾案例

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

2014年1月11日凌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核心区变成废墟,烧毁242栋房屋,古城历史风貌被严重破坏,部分文物建筑也不同程度受损,财产损失上亿元。

文物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

这样的建筑特性

决定了它对火灾的抵御能力较差

一旦有火灾发生

极易导致大面积过火或群死群伤事故

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那么,古人是怎么灭火的呢?

悠久的消防“老古董”

太平缸

太平缸即消防缸,取自保佑太平之意,也称“门海”,意为“门前的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消防设施。冬天怕缸里的水冻住,古人会在大缸外包上棉套,或在缸下燃炭火,昼夜不熄。如今,故宫、寺庙等地都还能见到这些缸。鼎盛时期的紫禁城,共有太平缸308口,其中铜制鎏金样式的最大,直径1.6米,高1.2米,重达3千多千克,能装水2千升,堪比一个小型消防车。

清代消防车

至于消防设备,唐代最常用的有水袋、皮袋、溅筒灭火器等,而北宋时期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则成为了灭火标配。到清朝光绪年间,洋车式水龙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也被称作洋龙,装有轮盘推动,高136厘米,长137厘米,宽68厘米,车身的四周各有一个大铁环,用来拴绳拖车,水箱为铜制,水容量约1千升,运作中需要不停地补水。车上有一根横杆,一个活塞,上下抬压,可使水喷出,射程约有15米远,但灭火时仍然需要用人工腕力出水。清朝后期,经过改造升级,可用马达发动出水,又称机龙。

望火楼

“望火楼”相当于古代版的119报警中心。由于古时候没有即时通讯系统,发生火灾只能靠口口相传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因此,古人发明了“望火楼”。所谓“站得高,看的远”,再加以大鼓、旗子等工具,望火楼的瞭望兵只要观察到有火情,或者居民直接跑到就近的望火楼去报告,救火的人员就会通过鼓声和旗语赶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

从古人的防火智慧中

我们可以窥见现代消防技术的雏形

然而,通晓古今

消防安全不能忘!

“蓝朋友”送大家一份“博物馆防火秘籍”

让我们一起守护无价之宝~

守护文物资源,传承历史文明。

文物消防安全,我们共同维护!

编辑:周雪

审核:吴林彬

来源:山东消防、网络整合

柳州消防时刻在您身边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关键词: